现代科学认为,我们的宇宙诞生于46亿年前,也就是太阳系诞生初期,在50亿年前,太阳系一片混乱,太阳诞生以后,吸收了周围大量的物质,所以太阳的质量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99.86,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质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0.14,从占比上我们就能够看出,太阳的质量非常大,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当中,只有地球这颗行星诞生了生命,生命的出现给地球这颗行星增添了很多色彩,尤其是人类出现以后,解开了地球上很多的奥秘,现在人类已经能够走出地球探索宇宙,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还是很快的,当人类走出地球之后,才知道地球并不是唯一的世界,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。
古时候由于人类的科技不够发达,所以古代很多人都相信地平说,地平说认为大地是平的,之后有人提出了地圆说,认为大地是一个球体,不过在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地球是圆的,现在我们经过研究发现,宇宙中大部分天体都是球状的,既然如此,那么如果站在地球下面的物体为什么不会掉下去?从地球仪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去,生活在北半球的人是头朝上的,而生活在南半球的人,是头朝下的,为何南半球的人不会掉下去?在我们的印象中,掉下去就是指从一个高的地方掉到低的地方,其实这个原理早在1687年就被牛顿解决了,当时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。
(资料图片)
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我们能够知道,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,这个力与这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,和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,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,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我们能够知道,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是有引力的,物体的质量越大,它们的引力就越大,牛顿的万有引力不仅说明了行星运动的轨道,并且还指出了木星、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运动规律,还解释了彗星的运动轨迹和地球上的潮汐现象,万有引力定律给人类打开了宇宙的大门,让人类知道了宇宙中天体的基本运动规律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共同构成牛顿力学体系。这个体系又被称为是经典力学。
一提到万有引力定律,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苹果,在小的时候我们就学过,牛顿是被苹果砸到头上之后,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,不过根据英国的历史资料显示,牛顿称自己看到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,并没有掉到自己的头上,而且牛顿能够发现万有引力也并不只是因为苹果,牛顿曾经说过: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到远,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在牛顿之前,哥白尼、伽利略已经给人类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牛顿在前辈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,如果没有哥白尼、伽利略等物理学家,牛顿或许不会想到万有引力。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,任何物体都会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,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,所有的物体都会朝着地球质量的中心坠落。
而这个指向地球质量中心的方向就是下方,相反的方向就是上方,在引力的作用下,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会被吸引在地球上,就算是掉下去,也只能够掉到地面上,不过看到这里,相信很多人会提出一个疑问,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头朝下的感觉,无论处于地球的哪一个方位,我们都感觉自己的头是朝上的,根据科学家的研究,人类对外界的感知主要是来自于大脑的判断,我们的大脑在判断自身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时,主要通过两个系统来完全,第一个是视觉系统,第二个是前庭系统,简单来说,视觉系统就是对周围事物的观测,当我们看到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是朝着一个方向时,我们就会认为自己的头是朝上的。
而前庭系统主要来自于空间力场的感应,一般情况下,前庭系统会认为作用于自身最大的力的方向就是朝下的,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身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中,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物体都是自上而下的,而且我们在地球上感受到的最大力也是引力,所以我们的前庭系统会告诉我们,我们的头是朝上的,脚是朝下的,如果我么不走出地球,我们永远都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头朝下的,除非我们处于失重状态,我们的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会产生矛盾,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恶心和头晕,只有在重力条件下,我们的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是一致的,所以我们才能够稳定的在地球上生活。
既然地球上的物体只能够掉到地面上,那么月球、地球如果掉下去,会掉到哪里去呢?相信很多人在夜晚的时候,都能够看到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中,如果按照我们在地球上的视角来判断的话,那么月球是不是就比地球高呢?其实宇宙中的天体高度都是一样的,如果我们站在月球上看地球,看到的场景就是地球比月球高,月球是地球的卫星,月球和地球上的人造卫星是一样的,都在围绕地球转动,只不过人造卫星距离地球更近一些,从几百公里到几万公里不等,而月球距离地球远一些,大约有38.4万公里,我们之所以会看到月球在地球的上方,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的角度不同,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视觉效果。
如果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,那么地球和月球掉下去只能够掉到太阳上,因为在太阳系中,太阳的质量是最大的,所以它的引力也是最大的,强大的引力能够将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质全部都吸引过来,而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质为了不被太阳吞噬,只能够选择不停地自转和公转,自转和公转能够产生离心力,离心力和引力相互抵消,所以八大行星能够稳定的围绕太阳转动,如果八大行星突然停止转动,那么八大行星就会掉落到太阳上面,看到这里,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,为什么地球不会掉到下面?根据科学家拍到的照片我们能够知道,天体下面也是空的,而且上面和下面都是黑漆漆的,难道说天体漂浮在宇宙中?
一直以来,人类都认为我们的天体悬浮在空中,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,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,质量小的天体之所以会围绕质量大的天体转动,是因为宇宙是一张巨大的薄膜,所有的天体都依附在这张薄膜上,质量大的天体会将宇宙薄膜压弯,所以质量小的天体才会围绕大质量的天体转动,如果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,那么宇宙中的天体并不是悬浮在空中 ,而是依附在宇宙薄膜上,只不过我们无法看到这个宇宙薄膜,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,星球其实一直都在坠落,我们的地球一直都在朝向太阳的方向坠落,不同的是,地球和其它天体都在运动当中,而且运动的速度很快。
地球并不是垂直向太阳方向坠落,地球有切线方向的速度,所以地球并不会坠落到太阳上面,而是围绕太阳转动,所以看上去像是漂浮在宇宙中,所谓的漂浮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狭小空间里面的错觉而已,如果没有爱因斯坦,那么人类还以为宇宙的上面和下面是空的,如果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,那么宇宙其实是一个平面,没有上面和下面的区别,所谓我们看到的星球悬浮是一种假象,这种假象欺骗了我们的眼睛,比如说当你走在大街上,在路边捡到一个石头,然后向前扔出去,你会发现石头会向前飞出一段距离,然后坠落到地面上,之后你再次捡起落下的石头,用更大的力气继续向前仍,石头依然会坠落到地面上,但飞出的距离更远。
如果说你拥有无穷大的力量,随着你仍石头的力量越来越大,那么你会发现石头飞出去的距离会越来越远,如果说你的力量超过了临界值,那么石头就不会坠落到地面上,而是一直围绕地球飞行,成为地球的卫星,石头看上去就像是漂浮在宇宙中,和星球一样,而我们看到的天体也是这样的,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,月球在不断的向地球坠落,地球在不断的向太阳坠落,太阳在不断的向银河系中心坠落,银河系在不断的向本星系群坠落,本星系群在不断的向室女座超星系团坠落,而室女座超星系团正在向更大的星系坠落,最终天体应该都会坠落到宇宙中中心的奇点上。
奇点是一个质量无限大、能量无限大、密度无限大、热量无限大、体积无限小的点,这个点爆炸以后,宇宙快速的向四周膨胀,经过138亿年的时间,宇宙才膨胀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,宇宙中的天体都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诞生的,现在科学家也在研究宇宙诞生的奥秘,不过宇宙的中心是不是一个奇点,现在科学家还不清楚,不过科学家能够确定的是,天体确实会朝着引力巨大的中心移动,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,在距离地球1.5亿光年的外面,有一个巨大的引力中心,这个引力中心的引力比银河系中心黑洞的引力还要强大,而且科学家还发现,银河系周围的好几个星系都在围绕这个引力中心运动。
现在科学家还不清楚这个巨大的引力中心到底是什么?不过科学家把这个巨大的引力中心称为是巨引源,科学家认为,银河系周围大部分的其它星系都在围绕这个巨引源运动,科学家经过计算得出,这个巨引源的引力范围至少达到了几亿光年,以我们现在的科技,根本没有办法看到这个巨引源到底是一个什么天体,不过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,人类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,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,说不定人类能够解开这个巨引源的奥秘,不过根据科学家对宇宙的认知,我们能够知道,宇宙中天体的质量越大,它的引力就越大,在宇宙中目前科学家发现黑洞的引力是最强大的。
强大的引力能够将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吞噬,连光都无法逃离黑洞的引力,在宇宙中有小质量的黑洞,还有大质量的黑洞,其实黑洞刚诞生以后,它的质量并不是很大,但是黑洞在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吞噬其它物质来壮大自己的质量,而且黑洞和另一个黑洞相遇时,两个黑洞会融合在一起,形成一个更大的黑洞,这使得黑洞的引力变得越来越强大,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,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已经开始融合了,在37亿年之后,两个星系正式开始融化,到时候星系中心的两个巨大黑洞也会融合在一起,形成一个更大的黑洞,这颗黑洞的引力将会控制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一起运动。
不过37亿年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遥远,如果说人类的文明能够发展到37亿年之后,那么人类或许能够看到这两个星系融合,不过37亿年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,要知道太阳留给人类的时间可能只剩下10亿年了,因为10亿年之后,太阳的亮度会增加百分之10,到时候太阳的温度也会升高,这会导致地球上的水资源都被太阳蒸发,没有水资源地球上的生物也都会死亡,人类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,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,所以小编希望人类文明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,也希望人类能够早日解开宇宙的奥秘,对此,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?
Copyright 2015-2022 大西洋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2 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